您好,欢迎来到衡荣清铝单板网站!

全国服务热线:

新闻中心

石家庄铝单板厂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被网暴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3-03-28 11:15:09 人气:6 来源:铝单板厂家

石家庄铝单板厂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被网暴怎么办?)

漫画:严惩网暴 新华社发 徐骏作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今年已设立40年这一天,是22岁的女孩小兰(化名)清空所有网络平台上的个人账户、放弃自己在网络上行动自由的第115天95天前,小兰因不堪忍受来自一个陌生男人的网络滋扰,不得不自我封号和清空账号,回到距武汉1400公里的老家。

在刑法学和信息网络犯罪领域颇有研究的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敬力嘉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小兰的情况是个人对个人利用网络实施的滋扰,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到她的现实生活,这种情况没办法归类为现实社会中的性骚扰、寻衅滋事,而是一种个人对个人实施的网络暴力。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网络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敬力嘉 记者田巧萍 摄女孩:“我很难受,也觉得很不公平”去年11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添加小兰微信希望加她为好友,自述想跟小兰交流日语学习小兰是法律专业大四学生,刚刚考过日语N2,热心快肠的她通过了对方的请求。

第一天对方提的确实是单纯日语学习的问题,小兰把自己日语考级的全部经验告诉了他,还给他推荐了教材供他选择这个男人当即把小兰推荐的教材尽数下单,小兰很是诧异,出于助人心理,小兰决定把自己用过的教材寄给他,这样可以节约两三百块钱。

邮寄时,小兰按要求在邮寄单上留下了自己真实的电话和住址第二天,对方的问题就超出了日语学习的范围了,他开始询问小兰的专业、爱好、年龄等个人信息,在小兰明确拒绝后仍然不停滋扰第三天,小兰将他拉黑添加对方为好友仅3天,两人共说了不到30句话,小兰对他一无所知,只是通过账号IP地址知道对方来自江苏。

这还没有完,微信被拉黑后,这个人仅凭小兰的微信号,一夜之间关注了小兰的所有社交账号,甚至连她在2017年注册、5年没有更新的社交账号也被这个人挖出来关注,给她发私信继续纠缠“我感觉实在很恶心”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小兰,喜欢在网上分享自己爱好——绘画、游戏、电影、音乐等等,有时是自己画的画,有时是写的影评文章,有时是自己唱的一首歌,同时她也喜欢做“搬运”和二次创作。

她在平台上结交了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好友,其中一个平台上的账号粉丝有1000余人,另一个平台上的账号粉丝有300多人“我不是为了牟利,纯属是展示自己,与正常的有相同爱好的人做些正常的交流我跟他们在一起也很开心。

”小兰说,“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不可能有这么多”

漫画:坚决惩治“按键伤人” 新华社发 程硕 作“我并不是明星偶像,不希望被人扒更何况扒我的这个人我根本不认识,十分瘆人”小兰在自己的平台账号上也把这个人拉黑了拉黑的第二天晚上,小兰发现这个人居然注册了一个小号又来关注她的微博,这次对方伪装成是一个爱好画画的女孩子来接近她。

小兰感到害怕她第一时间想到报警,但学法律的她很快就明白,仅凭这些即使报警,对那个人也不构成起码的治安处罚她问计于网络,发现不少女孩有过她这样的经历,大家的建议是“忍着,假装不知道”,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对付”。

于是,她将自己的5个平台的账号进行了处理:1个注销,4个清空了所有内容,关闭了私信功能,也不再在平台发布自己创作的画和文章随着教材的寄到,对方知道了小兰的电话号码和学校地址,又打电话、发短信滋扰那些天,小兰天天做噩梦。

第二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这些被清空的每个账号有没有被可疑人的关注,第二件事就是再重新把所有账号清空一遍,一切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都清理掉她也害怕对方循着邮寄教材的地址找到学校来于是逃回老家她说:“幸亏我大四了,可以回老家实习。

”“我不社恐,我很爱分享,却被逼得要舍弃自己因为创作吸引来的一些单纯欣赏我作品的粉丝,我很难受,也觉得很不公平”作为被网暴者,小兰在网络上展示自己并结交好友的自由被剥夺,她期盼着冷处理后对方不再滋扰她到底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却是个未知数。

平台:网暴发生,在于某种情绪的触发28岁的小萌也有一次被莫名其妙网暴的经历,跟小兰一对一的网暴不同,她遭到的多是来自语言的攻击喜欢收藏手串的小萌有一天在某平台上晒了晒自己的手串,留言说自己很喜欢这些手串,打算留着将来当嫁妆。

很快这个分享就火了“他们有的骂我穷,‘你知不知道嫁妆是什么啊?这也能做嫁妆?穷吧!’还有的人攻击我炫富,‘能买这些手串就了不起啊?’完全是两个极端”小萌火速删除了自己的分享在一家平台的法务部工作了6年的小萌说,现在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的,绝大多数是他们这一代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人。

对他们而言,互联网构成的虚拟世界已经是与现实世界同等重要了“在朋友圈打造人设,在微博骂骂咧咧,在小红书种草,在头条看资讯,有问题上知乎”武汉一个年轻人这样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为什么要注册这些平台的账号不同的平台满足了网民的不同需求,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虚拟社会。

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

活跃在虚拟社会的人都是网友,他们可能通过跟评、弹幕、私信的方式,参与甚至影响他人生活,网络暴力随之伴生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中这样定义网络暴力:网络暴力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网络秩序。

小萌参与处理并研究过一些网暴个案,她发现,大部分跟风评论的人认为自己是正常的表达观点,没有网暴他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平台管理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网络行为上,网暴的发生在于某种情绪的触发他们在做预警模型的时候注意到,什么样的情绪会触发网暴并不容易得到明确的结论。

漫画:全链条治理 新华社发 王鹏 作虚拟的网络世界给网民充分输出自己思想、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排除恶意的网暴行为,一些跟风者通过私信、弹幕和跟评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无意中成为施暴者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是,他们跟风时并不认识也不了解被网暴者,更不知道被网暴者真实经历过什么。

今年春节期间,因为遭遇网暴患上了严重抑郁症的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自杀身亡郑灵华因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了自己拿着刚刚收到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与病床上的爷爷拍照后,被网友攻击,她那一头漂亮的粉红头发成为攻击点小萌在研究这个案例的时候发现,当郑灵华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后,一些人立即反思并删帖,还有的向她道歉。

小萌认为:“这表明很多人就是跟风去参与讨论,随意评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随口一说的语言也能“杀”人而当随意地去跟评他人时,评论者无法做到客观、全面,他们因为不了解当事人,不了解真相,也因为自己的认知和性格特征,甚至是当时的情绪,决定了他们的评论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

武汉大学法学院敬力嘉副教授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实世界里,侮辱诽谤滋扰他人的,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目前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躲在键盘后,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人,或者用语言攻击他人的人,很难受到法律制裁。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输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需敲敲键盘,门槛很低,但网络与生俱来的聚合和放大功能,却要求每一个网民在敲击键盘时,需要更多思考,更加谨慎虚拟的网络空间对网民的素质和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像现实世界一样,需要用法律和道德来约束网民在虚拟网络空间的行为。

专家:仅靠删帖封号不能治理网暴今年3月6日,“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多家网站平台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和网暴治理情况》披露,在中央网信办《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下发后,抖音、微博、快手、知乎、小红书、哔哩哔哩、百度等平台都发布了防网暴功能指南,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

据透露,在文章发表的前一周,这些平台主动向2361名用户发送一键防护提醒,累计拦截涉网暴违法信息401万余条,清理不友善等信息7.2万余条,处置账号8511个敬力嘉副教授在一项研究中进行相关检索时发现,2014至2021年我国共判决557件涉及网络暴力的刑事案件,涉及的罪名包括侮辱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从数量上来看,平台一周清理的涉网暴信息和处置的账号,与2014年至2021年被法律处理的涉嫌网暴的人,数量悬殊“网络暴力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信息的制造和发布,平台在网络空间信息流动的规制中占据着非常有利的地位。

”敬力嘉副教授注意到,目前我国网络治理主要还是依赖平台的技术治理平台治理网暴的手段包括删帖、封账号、禁言、屏蔽,现在又增加了可以给相关用户发布预警的功能“平台其实是很强势的”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可以直接对账号进行禁言、删帖、封号等操作,技术赋予了平台治理网络空间中涉网暴信息的制造和流动的便捷。

值得反思的是,《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将涉网暴信息分为“违法信息”和“不友善信息”。违法信息相对明晰,“不友善信息”却并无法律规范进行明确规定,内容模糊。

漫画:共建清朗网络家园 新华社发 王琪 作长江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平台对不友善信息有不同的界定和理解,并按自己的理解界定并进行具体操作例如,一家平台的《社区规范》规定的“不友善行为”包括辱骂攻击、歧视恶搞、情绪宣泄、恶意贴标签、故意抬杠、阴阳怪气、持续使用评论等功能,骚扰他人以及对他人发布性暗示等冒犯性内容。

敬力嘉教授指出,这里的辱骂攻击与歧视恶搞应属于违法信息,其余则属于网络社交平台用户交流中较为常见的滋扰信息两类信息的危害并不相当,将“不友善信息”作为涉网暴信息的“大框”,值得商榷“不能把对网络暴力治理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平台上,平台治理的只能是账号,治理不了实施网暴的行为人。

”敬力嘉副教授明确指出,目前一些涉网暴案件对行为人判决过轻或者无法从法律上处置行为人,根本原因在于对账号信息的技术治理和对于具体实施网暴行为人的法律治理没有很好衔接起来滋扰小兰的那个男子,在小兰拉黑了他后换个小号又扑了上来,逼迫小兰最后不得不放弃在平台自由活动的权力;小萌在晒出手串而被来自两个观点相反人群攻击的时候,她只有自己删帖以求清静;粉发女孩郑灵华的死,除了引起人们对一个年轻生命逝去的短暂唏嘘,并没有一个当初对她实施网络暴力的人受到惩罚。

敬力嘉副教授指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的“双层社会”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延伸和扩展,网络空间治理的根仍然在现实社会“仅仅依靠删帖封号不能治理网暴”敬力嘉副教授说,打通从治理涉网暴账号到治理网暴行为人的“最后一公里”已刻不容缓。

因此,如何通过规范网站平台处置涉网暴信息的标准以厘清网络暴力的风险,合理分配国家监管部门、网站平台与网民对于网络暴力防控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以及充分发挥刑法对于网络暴力治理的底线保障功能,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课题。

(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 通讯员翟晗)【编辑:丁翾】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首页 产品 手机 顶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二维码
线